本网站所有内容版权归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所有,使用请注明出处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成果展示> 改革开放时期> 《我们身边的变变变》
1992年以前,中山出省城只有一条路
发布日期:2020-02-20

  1992123日,是中山道路交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日子。当天,中山港大桥通车,番中公路全线贯通,中山往广州开辟了第二通道,结束了陆路出省城只有一条路的历史。

中山港大桥加上两边翼桥成十字形状,总长度超过洛溪大桥,当年号称“南粤第一桥”。

番中公路的意义还在于开辟了中山前往深圳、香港的新通道。而且中山港大桥、番中公路的立项与虎门渡口有关呢。

1990年,虎门渡口开通,中山便开始构思如何连接番禺一举打通前往广州和深圳的新通道。随着中山、番禺交界的洪奇沥大桥立项,中山在当年9月就正式提出要兴建中山港大桥;10月,进入勘测阶段;12月,大桥工程立项;19911月,大桥奠基;3月,工程全面动工。当时的施工技术还不太先进,大桥工地上最高峰时有800多人在日夜奋战,结果,不到19个月的时间就实现大桥合龙,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还创出了广东建桥史上月架大梁28条的最高纪录。中山港大桥是番中公路中山段的关键工程,它完工了,其他问题都迎刃而解。

在此之前,中山人去广州需经过中山的沙朗、坦背、东升、小榄、东凤到顺德桂洲、大良、陈村,然后再经过南海平洲、广州郊区的白鹤洞、芳村,再经珠江大桥从中山八路入城,洛溪大桥通车后,时间稍快了半小时到一小时,但全程最快也要3小时。

当年中山出省城只有一条路,因此,一旦修路就会麻烦多多。19854月,广珠公路中山石岐至三乡古鹤段动工扩建,也就是把中山人俗称的岐关路西线进行扩宽,并将三级标准的沥青路改建为二级标准的水泥路。为此,省里投资了1212万元,霍英东捐赠了2000万港元,剩下的一大半费用由中山自己解决。扩建西线,车辆还可以绕道岐关公路东线;但从198710月开始,广珠公路小榄沙口至石岐路段开始改造,这是当时广州至珠海的唯一通道,不能封闭施工,只能边通车边建路。在工程进入高潮时,正好遭遇连绵天雨,原来的老路被不断增多的车辆压坏,满路坑洼,遍地泥泞,交通阻塞严重,往返广州、中山往往需要58小时。当时该工程给大家留下的经典记忆就是:明明已看见富华、国际酒店了,但真正到达时已用了一两个小时,许多行李少的乘客往往会在沙朗下车,走路到城区,还比原班车快得多。后来,中山及时采取对策,增加施工队伍,组织了4支不同功能的队伍,分别应对筑新路、修烂路、及时疏走故障车辆、维护交通安全和秩序四项工作,各司其职且又联合作战,终于较好地解决了“通车干扰施工,施工干扰通车”的矛盾。在每昼夜通过1万多辆车流的复杂路况下,工人们实行24小时连续作战,终于在198812月底完成了工程。

中山、广州进入双通道时代后,番中公路很快就成为了广州、深圳往返中山城区的主打交通线路,直至1999126日京珠高速公路番禺坦尾至中山城区段通车。京珠高速是中山通往省城的第三条通道,但这条高速路当时还未直达广州市区,而是在番禺境内要走一段普通公路后才接上华南快速干线到达广州,若干年后,中山才实现与广州市区的无缝高速公路连接。

快速、便捷的陆路交通让中山的水路客运逐渐式微。回看中山的水路客运业,最高峰时一年的客运量曾达200多万人次;在1987年年底,中山航运公司还拥有“红星”号客轮10艘,客位1949个,航线有石岐至广州、梧州、肇庆、东莞太平、深圳蛇口,以及黄圃到小榄、小榄到太平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些线路都销声匿迹了。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