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所有内容版权归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所有,使用请注明出处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成果展示> 改革开放时期> 《我们身边的变变变》
人民大桥的前世今生
发布日期:2020-02-20

  在105国道中山城区过境线建成之前,中山人民大桥(又名中山一桥)承载着大量过境车辆的交通压力。这滚滚车流,大部分是借道而已,例如,从广州、顺德、南海往返珠海的车,或者中山北部镇区与南部镇区间的往返车辆。因此,这座被老中山人尊称为“大桥”但实际上并不宽、并不大的桥梁,在改革开放期间经历了两次扩建、重建。

中山人民大桥始建于19701018日,在19733月竣工通车,东西走向。当时的总造价是118.6万元,建设中从县城石岐各单位抽调了大量人员参加义务劳动,许多老市民至今记忆犹新。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中山没有什么大桥梁,能称得上大桥的只有它,狮滘口桥虽然在50年代建成也没有冠以“大”字,因此,当时石岐人都把它直接简称为“大桥”。直到19848月沙口大桥通车,中山才有了另一座“大桥”。

由于过境车辆太多,人民大桥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就不堪重负了,特别是广珠公路“四大桥”通车后,每昼夜的车流量过万,这里马上成了交通瓶颈。198412月,人民桥动工扩建,一年后的12月竣工,共投资1910万元,建成后桥面净宽20米,其实就是在旧桥的旁边建造了一座等高的新桥。人民桥扩建后也开启了城区过桥收费的历史。从旧照片中,我们还可看到当年如火如荼的扩建场面,从东引桥到西引桥700多米的战线全线铺开,一片热火朝天。

19923月,105国道石岐城区过境线动工兴建,全长12公里,该工程的关键项目是横跨石岐河的中山三桥和狮滘口河上的另一座桥梁。19938月,过境线建成通车,从此,广珠公路的过境车流不再经过中山的西区核心地带、人民桥和悦来南路。然而,分流了过境车辆并不能一劳永逸,几年间市内交通车辆猛增让人民桥再次吃不消,而且,大桥的结构已难以承受日益增加的车流量,这也是1984年扩建时决策者和设计者所料想不到的。2000年年底,人民桥经全桥检测后被定性为危桥。

2002715日,中山人民大桥开始拆除重建。其中,横跨岐江80米长的主拱拆除工程是最大难点。为此,负责该工程的广铁集团订出了将主拱分割拆吊的方案。2002926日上午,人民桥南桥主拱第一块被切割起吊;1015日下午,人民大桥北桥最后一条主拱被拆除;至此,整座桥的拆除工程难点基本扫除。

重建的人民桥双向6车道,宽40米,在国内率先采用自平衡钢结构新颖设计,外型轻盈美观,路面采用改性沥青铺装,减低噪音;引桥采用连续梁结构,提高行车舒适性。这座新建大桥是全国第一座钢箱梁空间组合系杆拱桥。

由于这是中山市区核心地段的一座重要桥梁,因此,从市领导到施工单位对重建都非常重视,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人民桥的重建只用了一年零一个月时间,提前半年完工。200411日,中山人民桥建成试通车。新人民桥富有现代感和时尚感,与中山二桥一样,两边还建有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观光道。

人民大桥重建后,被命名为中山大桥,又名中山一桥。

对比人民大桥1985年扩建时的照片,30多年间,除了岐江河还在悠悠岁月中默默流淌外,两岸景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富华酒店还包裹着施工棚架,国际酒店低层部分的外墙还未完工,30年后,昔日的粤中船厂变身为如今的岐江公园。该园于200110月建成,引入了西方环境主义、生态恢复及城市更新的设计理念,是工业旧址保护和再利用的一个成功典范。岐江公园屡获国内外大奖,曾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荣誉设计奖、2003年度中国建筑艺术奖;2009年度ULI全球卓越奖。

岐江的东西河岸,已建成了兼具现代色彩与浪漫情调的景观大道,沿岸河堤是市民漫步观景、附近居民载歌载舞的理想之地。201212月,中山市宣布启动岐江河二期整治,提出“三年治理一河两岸,永葆中山碧水蓝天”的奋斗目标。

30多年前,除了在建中的富华、国际两家酒店,中山几乎没有什么高层建筑,烟墩山、西山如鹤立鸡群,丝毫不被遮挡;城区北部及往北,基本上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如今,城区的这两座小山峰已淹没在群起的建筑物包围之中,城北及港口镇等地高楼林立;旧照片中人民大桥南边的一片水田,现在已成了江畔新村、下闸新村等,而且,这是20多年前建成的老住宅小区了。

细心观察,你或许能发现,岐江河南岸还有一支烟囱、几个圆形的谷仓被原封不动地保存了下来,成为了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