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所有内容版权归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所有,使用请注明出处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成果展示> 改革开放时期> 《我们身边的变变变》
改革开放初中山人的买买买
发布日期:2020-02-20

在改革开放初期,全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百姓生活用的大多数商品还需要凭证配给,那个年代中山人是怎样购物的?这确实是一个有着许多故事的话题。

先从1978年说起。当时中山有什么商场?以城区为例,综合性的只有“人民百货”(即现在的中山百货)一家,此外,在南门市场旁边、狮子街口对面(今拱辰路口)、太平路榕树头等地还有几家百货商场。这些都是国营的店,属于商业局系统下“百货公司”属下的门店。

什么叫商业系统?在那个年代,中山的商业系统属下有几大公司:百货公司,经营人民百货商场(今中山百货商场)和几家综合性百货商场;五金交电化工公司,经营五金、工具、自行车及零件、电器及电子零件、化工产品如油漆等,是最吃香的单位之一,要知道,曾经购买自行车、部分电子零件甚至灯泡都要凭证,后来化工公司由此分出;糖烟酒公司,经营糖果烟酒,20世纪90年代中山第一家境外品牌快餐店南门“大快活”就是他们合资经营的,后来该公司分出了独立的烟草公司;饮食服务公司,经营酒楼、饮食店和旅店、理发店,如岐江酒家、海鲜酒家、茗园酒家、西湖理发店、石岐旅店等都在该公司的旗下,1978年建成的中山第一家7层高的旅店——中山大厦(后来名为柏宁酒店,已拆除)就是该公司筹建的;纺织品公司,经营布匹、毛巾等,20世纪80年代在孙文西路经营了一家较大型的综合商场,可与当时的“人民百货”匹敌;文化用品公司,经营文具和体育器材;食品公司,主要经营“三鸟”禽畜肉和蛋,后期搞多种经营办起了宝丽金酒店(还有月饼)和冷库;水产公司,就是市场里卖鱼的;另外还有华侨特种商品供应公司、石油公司、医药公司、木材公司等,后来有些又被划出了商业系统;还有一家叫第二商业总公司,“壹加壹”就是在此诞生的。另外,对于不住在城区的中山人,他们平时的主要消费场所就是供销社属下的各乡镇(公社)20多个基层社,供销社系统还有生产资料公司(经营农药、化肥、农具等)、日杂公司(经营日用杂货如缸瓦陶瓷、爆竹、铁锅、竹木制品等及废品回收)、果副公司(经营水果、副食品)、土产公司(经营农副土产品、柴煤炭等)等,在城区都设有门店。

当年的百货公司可不是开架经营的,有一个个玻璃柜台,你看中了什么商品,要请服务员给你拿出来,如果不够满意又得请他们换一个,换了一两次都不满意的话,就轮到服务员对你不满意了,轻则板起面孔,重则骂你一顿。在商品供给严重不足的当年,商场售货员可是吃香的行业。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很多商品还要凭证购买,如1985年中山还在印发柴证。但作为近水楼台的售货员还是有点灵活性的,例如有一批新鲜水果运回来了,售货员会挑选好的留起来卖给熟人;有紧俏的上海货到了,售货员会马上通知亲朋戚友赶快买买买。

由于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生产是按计划执行的,所以,那时的国产服装很土,小件商品很缺。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山有两个引人注目的小商品市场,一个是民族路小商品市场,一个是位于中山一路与富华道交汇处的西郊小商品市场。

1981年,民族路被划为个体户摊档的集中路段,与全国第一条经营服装的个体户集贸市场广州高第街(198010月)几乎同期。1984年,民族路改为集贸市场,不作交通道路,称“民族路小商品市场”,以经营进口时装、日用品为主,是石岐个体户在街上拉起钢丝床、帆布床摆摊的地方。在它的带动下,一批小商品市场建立起来。

西郊小商品市场是全国较早建立的小商品流通集聚地,是珠三角地区起步最早的小商品市场,时至今日仍人头涌涌。小商品市场现今位于中山市西区岐沙路,在变成今天的模样之前,经历了数次搬迁。该市场始建于1982年,原名“石岐小商品市场”。两年后划归西区后,更名为“西区小商品市场”。1986年划归郊区,遂改称“郊区小商品市场”。1989年又重归西区管辖,再次易名,才有了今日“西郊小商品市场”的称谓。为方便起见,下文统一称之为“西郊小商品市场”。①

198412月的中山市个体劳协会《劳协通讯》中,我们可以原汁原味地了解西郊、民族路小商品市场的昔日繁荣:

西郊、民族路小商品市场现有摊档共398档,最近随着天气变化,该两小商品市场较为畅销的商品:一是尼龙布片,二是牛仔裤,三是仿绒西装,四是太空褛,五是绒裤、绒褛,六是运动衣等,商品价格随行就市,一般零售价格尼龙布每米6元至7元多,牛仔裤有弹力每条2022元,无弹力石磨蓝每条15元至16.5元,仿绒西装每套17元,太空褛大号或加大每件1617元,绒裤每条1920元。顾客喜欢要货商品:湖南、河北、湖北等喜欢要货是尼龙布。北京、天津等大城市顾客喜欢要货是仿绒西装。广西、江西等省顾客喜欢太空褛及绒裤。广州、佛山、江门及邻近县城镇顾客需要是绒西装及牛仔裤,百货中,靓皮鞋也非常畅销。五金交电、录音带销量也不少。西郊、民族路小商品市场琳琅满目,花色品种多,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民族路、西郊小商品市场拥有特殊的货源:大量从港澳涌入的水货。这是该时期一个特殊的社会经济现象。这些水货都是外国或港澳地区生产的商品,款式新颖,对于才刚刚接触到外面世界的国人来说很具吸引力,特别是在内地服装、小商品生产还未跟上的当年。中山邻近澳门,中山籍的澳门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一大批中山人到了澳门定居谋生,但当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承载力有限,于是,便造就了一支“走水客”大军。他们把大量的牛仔裤、太空褛等服饰,以及“必备笔”、电子手表、伸缩雨伞、计算器、香烟、打火机等小件物品以蚂蚁搬家的方式分批分次地带过关闸,然后再运到中山等地进而销向全国。这特殊的货源不但吸引了中山等地的居民,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后来,才有东莞虎门的服装市场的兴起。

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民族路逐渐退商还路,西郊小商品市场以批发为主而且远离市中心,那中山居民此时在哪里买衣服呢?主要有几处:一处是民族路,这时的民族路已经不是当年大批个体户在街上摆摊的大排档集萃地了,而是正正规规的店铺经营。还有一处是金都城,这个新兴的服装市场当时十分兴旺,可以零售,可以批发,但必须讨价还价,没有经验的消费者经常被宰。此外,当时的仁山商场也是一个中型的服装市场,其位置就在孙中山纪念堂牌坊附近。

进入20世纪90年代,物质供应日益丰富,中山市民也日渐富裕,但中山还是缺乏大型的购物商场。在1992828日《中山报》创刊号上,一篇文章《中山何时才有“南方大厦”》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当时正值新旧体制交替的年代,国营商业的历史包袱负担过重,等待着新的机制、体制;个体私营实力未丰,经营大型商场尚火候未够;而商业还未曾向外资放开。那时,中山市民买电器、买摄影器材都往番禺的“易发商场”跑,买汽车则到南海市的西樵山,买进口食品和日用品则到珠海吉大的免税商场。

在市场之手的推动下,中山的商场发展开始有了起色。除了“人民百货”外,国营的商业系统在孙文西路岐江桥边新开了一个当时中山最大的商场——中山商业大厦,但经营面积与周边城市的大商场比还是相形见绌的。尽管如此,中山的消费力还是较强大的,1992年春节中山商业大厦营业额最高的一天就有41万元。当然,对比广州南方大厦当年五一节一天的450万元还是小巫见大巫。此外,纺织品公司在孙文西路开设了一个“纺织商场”,除了销售服装、布匹、床上用品外,还销售电器、日用品等;烟墩物资经销公司也开设了一个较大型的综合商场。但这些都是星星,还缺月亮。

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1995年,5月“益华百货”开业;一年半后,另一家大型百货商场“中恳百货”开业,商场面积有1万平方米,开业第一天就创下了150万元的营业额。这两家大型商场开创了中山现代百货业的模式,集饮食、购物、儿童游乐等于一体,都拥有较大的演出广场。在这两家商场的文化广场里看演出,搞活动,成为了一代中山人的集体记忆。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