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所有内容版权归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所有,使用请注明出处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成果展示> 改革开放时期> 《我们身边的变变变》
中山超市:从零起步到“战国时代”
发布日期:2020-02-20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山还没有超市,但市民的生活水平已普遍大幅提高,而且毗邻港澳,大家通过电视的广告的信息,心目中的商品选购标尺已悄然抬升了不少(这时中山生产的产品能迅速占领国内市场也有这个因素)。但当时国产食品、日用品的质量、档次还有待提升,例如,冲饮类的国产食品最高档次的还是“麦乳精”“乐口福”之类,国产牙膏、香皂的最高档次就是出口装的“美加净”“蜂花檀香皂”等。大量的进口食品、日用品此时已涌入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但这些商品在正规的国营百货公司、商场里几乎没有。于是,中山市民要么委托亲戚朋友在香港、澳门买了带回来,要么到街头士多小店里购买水客“走”回来的货品,要么用兑换券到华侨商店或富华酒店里的自选商场里购物。到了1990年,周日(当时还没有实行双休,周六要上班)到珠海吉大免税商场购物成了许多中山市民的重要节目之一。去珠海前,大多数人还要先到岐江桥附近兑换港币。现在每人每年有5万美元的外币兑换额度,当时可不是这样,个人在银行里是不能兑换外币的,除非你要移民出国或公费外派。

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1993年,中山城区第一批超级商场开业了,而且一开就是紧挨着的两家,地点就在如今的华柏市场对面,一家叫“大家乐”,另一家叫“信和”。到现在,“大家乐”还在经营中,“信和”已转到大信·海岸家园等地开店了。

19941月,市商业局属下的“百家店”在柏苑路开业了,这是当时最大规模的超市,可是只昙花一现,不久就关门了。

这一年,中山市第二商业总公司也在酝酿着改革,壹加壹商场在凤鸣路开业了,在孙文中路新华书店旁边也有一家。2000年,“壹加壹”转制为民营企业,到2005年,已成为在全市拥有35家商场的连锁企业。那时,开架售货已在中山大行其道。

1995年,外资超市也进入了中山。在库充加油站对面的东悦轩酒楼底层,百佳超级商场进驻了,走的是高档路线,但几年后又撤离了。直到若干年后假日广场建成开业,“百佳”又重返中山。

1996年,原来市一中的南校区经过改造,建起了一幢大楼,首层开设了一个新的商场——置禾超市,之后,“置禾”也在不断扩张。当时,“壹加壹”和“置禾”都推出了会员制,会员购物有优惠,消费有积分,累计到一定分数还可以换礼物,这些稳定客户的做法很有新鲜感,也颇受市民的欢迎。一时间,全市各种店铺也纷纷兴起会员卡制度,许多市民逛街时随身拿着一大堆会员卡。

此时,位于城区的人民百货商场、益华百货、中恳大厦、商业大厦等大型商场内都开辟了超市。

再后来,世纪之交,出现了仓储式的商场——位于沙溪的普尔斯马特(PRICE SMART),但也没几年就撤走了。那个年代,超市竞争进入了白热化的“战国时代”,“益华乐家”“好又多”“吉之岛”“大润发”“万佳”(华润万家)等陆续开设。值得一提的是,200111月,华润超级市场入驻中山,与市供销社合作经营“百惠”公司,后来改为独资经营的广东华润超级市场有限公司。在中山,“百惠”曾在中山二路方基涌人行天桥附近开设过旗舰店,在多个镇区也有布点,但后来又逐渐收缩了战线。

新千年后,在超市里买菜开始成为中山人的新生活习惯,超市的功能也日益完善,饮食店、面包西饼店进驻超市,除了食品和日用品外,服装、床上用品、电器、烟酒、餐厅厨房用具等也可以在超市里买到了。

2005年,中山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6.6亿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的销售额为240.4亿元。全市零售企业4.9万家,其中规模以上零售企业62家。

30年大浪淘沙,中山超市的发展历史见证着中山经济的潮起潮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