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所有内容版权归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所有,使用请注明出处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成果展示> 改革开放时期> 《我们身边的变变变》
沙岗墟,多次成为新城区“旺场先锋”
发布日期:2020-02-20

  时至今日,沙岗墟已不仅是一个市场,更成为了一个景点。就连港澳回来的亲戚、周边的朋友都知道沙岗墟,甚至连旅行团也会到沙岗墟一游。

沙岗墟前身“堑头市”,形成于800多年前的沙岗墟始于南宋,成型于明初。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立县时,就已经有初具规模的墟市了。其中,在学宫附近(良朋里与莲塘路一带)形成了一个名为“堑头市”的集市。

明洪武年间(13681398),香山人在现民族路西路口至太平路口一带的迎恩街设墟。明弘治年间(14881505),墟址迁到东附廓,称东门墟。因为附近有个名为沙岗的小山丘,墟市又被人们称为沙岗墟。

清光绪年间,沙岗墟设在现南区渡头村位置,后又搬迁到南下的麻洲街一带。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沙岗墟再次迁回东附廓。清宣统年间(19091911),墟市向西延伸至今拱辰路北端的大榕树下,有时甚至延伸至甲子桥头。到20世纪20年代时,整条太平路都成了墟场。

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政府政策的变化,沙岗墟时而兴旺、时而凋零。等到“文化大革命”初期,为了“防止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复辟”,沙岗墟最终关闭。虽然1968年中山县革委会撤销墟市关闭令,但沙岗墟已经元气大伤。1970年,中山县革委会决定将沙岗墟迁到悦来中路。由于处于“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当时整个佛山地区(1988年,中山才从佛山地区独立出来,成为地级市。)的墟市不能使用农历,统一用公历。也就是说,公历的三六九(后来改为公历的一六)才是趁墟的日子。沙岗墟在悦来中路只待了3年半,后来又迁到了湖滨路。但是,沙岗墟真正重新兴旺起来,要数1985年迁回太平路榕树头到良朋里十字路口一带的时候。1989年,沙岗墟搬到柏苑路;1994年,又搬到东苑路;最后,199810月落户起湾道。难怪说沙岗墟的足迹已经遍布全中山。

沙岗墟有个约定俗成的趁墟日:三六九。三六九是指农历趁墟的日子,即每个月农历的三、六、九、十三、十六、十九、廿三、廿六、廿九,这些日子四面八方的农民,便将农产品运到沙岗墟摆卖。虽然平日里也有不少东西买,但要是想买到更多的东西,就必须三六九去沙岗墟淘宝了。所以中山民间才有沙岗墟“小墟日日有,大墟三六九”的俗语。那么,为什么会选择三六九而不是其他日子呢?原来,当年中山在南朗、黄圃以及唐家一带也有很有名的墟市,唐家墟市一四七、南朗墟市二五八开墟,加上三六九开墟的沙岗墟,等于几乎每天都有墟市,不仅方便了商家卖东西,也方便了消费者买东西。可谓一箭双雕。你知道吗?沙岗墟历史上还卖进口商品,最著名的就是火水(煤油)。有一些商家进口了一桶桶的灯油,由于没有固定的店铺,就到各个墟市去卖。

划时代的柏苑路沙岗墟

沙岗墟移动的路线,与中山城市化的推进息息相关,这一点表现在柏苑路沙岗墟身上特别明显。柏苑新村初建时,楼很新、路很宽,但没有什么人气,冷冷清清,于是中山市领导决定把沙岗墟搬迁过来,聚集人气。

很久以前,太平路沙岗墟延续了卖农产品的传统,现在还留下了卖鸭街、猪仔街、猫儿狗仔巷、染布巷等街巷名。因为当时石岐还没电气化,燃气化更是远着呢,煤炭也比较少,所以太平路沙岗墟还有很多人挑着柴、芒草来卖。但是,等到沙岗墟搬迁到柏苑路时,已经出现了很多的工业产品,这其中就包括服装。这些服装最早是来自港澳的“水货”,后来“三来一补”的工厂,如制衣厂大量涌现,很多货尾、货版、次货流入沙岗墟。此外,柏苑路沙岗墟与当年民族路小商品市场一样,也是分为一个个摊位,摊主们一早将一张张钢丝床打开,从红白蓝袋子里拿出货物来摆卖。

1994年竹苑新村建成时,沙岗墟又再搬到这里,继续发挥旺场的作用。

夜色掩映下的天光墟

天光墟只在日出前成墟。凌晨5点多时,周边的农民将蔬菜等自家产的农副产品拿出来卖,由于数量一般只有几十斤,所以等天亮时常常已经卖完。也时常有文物贩子趁天色的掩护在此摆卖,如果运气好,倒也能淘到些宝物。

天天见的起湾道沙岗墟

起湾道沙岗墟相较以往有着不小的进步,一是设置固定点,不用等特定的三六九。每日都可趁墟;二是设有家具店、花店等。沙岗墟绝对是喜欢种花的人的好去处。在沙岗墟摆卖的商品中,新春年花就值得写上一笔。花市并非沙岗墟搬到起湾道才出现,每逢过年前,沙岗墟花市的花农就提前进驻了。其实,沙岗墟搬迁到起湾道之前,专业的花市曾设在湖滨路和新体育场,后来沙岗墟搬到起湾道后,就变成在沙岗墟办了。

各具特色的沙岗墟

太平路沙岗墟多柴、芒以及农副产品卖;柏苑路沙岗墟多服装卖,但此时卖鸭苗、鸡苗的已销声匿迹;起湾道沙岗墟多怀旧的东西卖,且符合不同人群的需要,老少咸宜,丰俭由人。沙岗墟这么好玩,三六九走起!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