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所有内容版权归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所有,使用请注明出处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成果展示> 改革开放时期> 《我们身边的变变变》
中山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前,教育界已经动起来了
发布日期:2020-02-20

  改革开放需要人才支撑,在中山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前,教育界已经动起来了。

与全国一样,中山的拨乱反正首先从教育科技文化战线开始,整个教育、科技、文化界为之一振,成为全县思想解放的先声,对推动全县社会经济的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迈出的第一步。1978422日至516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明确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这揭开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帷幕。

其实,早在1975年,中山与全国一样,有过一次短时间的整顿。当年,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和中央日常工作。根据中央精神,中山对各领域,包括对教育领域进行了整顿,端正教学方向,把加强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又摆上学校工作的主要位置,全县提拔了一批业务精、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学校领导职务。当年71日,县革委会决定成立县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把一批有两年以上劳动经历、具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选入大、中专学校学习。通过整顿,全县教育工作得到较好的发展:在读的中小学生共有19万人,比1974年增加了484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1%,小学升初中率达83.1%,初中升高中率达53.9%,农村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石岐基本实现普及初中教育。

然而,1976年的“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又把教育工作的这些整顿批判为“复辟回潮”。师生们被要求到工厂、农村,“接受工人、贫下中农再教育”。全县396间中小学校,办起小农场,面积竟有1.8万多亩。有的学校还办了养猪场和小工厂。 “开门办学”使学校的师生每天都要在农场耕作,根本没有时间好好学习。此外,全县组织工人宣传队127人、贫下中农宣传队1850人重新进驻学校,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中山县开始逐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包括为533名教师平反,恢复名誉;对知识分子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做到有职有责,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把一批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提拔到适当的领导岗位上来,有1100多人恢复教师职称;与此同时,在生活上对知识分子关心爱护,重点理顺教师的工资制度。当时全县民办教师5000多人,占教师总人数的57%,但民办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农村的还要和农民一样记工分。根据中山县委的指示,县教育部门推行民办教师工资统筹制度,通过增加县财政补贴和公社自筹开支,使农村民办教师收入从记工分制度转为工资制度,稳定了他们的薪酬。

另一方面,中山调整教育结构,恢复和办好一批重点学校。当时,全县有45间全日制高中,但部分学校从师资、硬件都不具备办高中的条件,许多小学还附设初中,教育质量较低。因此,中山县委决定采取缩编办法,县和公社各办好12间高中,待条件成熟后,才适当发展。确定石岐朝阳小学、沙溪谿角小学、小榄滘口小学和永宁小学、黄圃新地小学为县的重点小学,并要求每个公社(镇)办好一所中心小学;中山纪念中学恢复为省重点中学,石岐第一中学被定为佛山地区的重点中学。这些重点学校的班组达165个,学生达6950人。1978年开始,中山小学升初中实行考试择优进入重点中学。其次是加强师资培训,全县参加函授学习的在职教师达6000人。县教育部门恢复教研室,陆续配齐中小学各科教研员,建立各科教研会,公社配备教研员,学校设置各科教研组,形成了三级教研网,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钻研教材教法。整顿后中山的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97.8%88.06%,初中升高中的比例达37.7%

1978814日至19日,中山县委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将教育摆上全县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号召全县齐抓教育,各行各业支持,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关心教师的生活,努力为他们解决住宿、伙食、孩子入托等困难,教师应与机关干部享受同等的政治、生活待遇,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会议还郑重宣布中山县委要为中山纪念中学校长解决住房困难的问题。

19791223日,中山华侨中学举行复校暨新校舍奠基典礼,并庆祝25周年校庆。由此,开始了该校规模宏大的建校工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