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所有内容版权归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所有,使用请注明出处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成果展示> 改革开放时期> 《我们身边的变变变》
改革开放初的10年里,这股热潮从未消减
发布日期:2020-02-20

1977年恢复高考后,近10年里,中山和全国各地一样,掀起了进修、自学的“充电”热潮,从青少年到在职职工、干部,都热衷于参加这样那样的学历班、半脱产班、短训班、夜校等,社会各方也纷纷给予支持,全市上下一片浓厚的学习氛围。

当时,中山各行各业发展迅猛,城乡急需大量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可是,当年全县104万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200多人,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了一半以上。特别是大沙田地区,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奇缺。为此,县委十分重视教育工作,专门设立了干部教育办公室、职工教育办公室和农民教育办公室,负责分别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广大干部、职工和农民的文化学习。

虽然正处于百废待兴之时,各行各业都紧缺资金,但中山逐年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1980年是34万元,1982131万元,1983年达到277万元。

干部培训方面,中山县领导层亲自带头学习,多位领导分别参加了省干部培训班和华南农业大学的培训班;中山主动与广州地区三所高等院校挂钩办学,组织360多名干部参加大专进修班,其中,投入60多万元在华南师范学院设置了一个干部培训中心,开办日语、生物两个专业班;另委托广州外语学院开设一个外语班,专门培养旅游事业所需的人才。1981年—1983年,有150名在职干部经考核被录取在华师大函授班学习,全县共有5000多名在职干部参加了各种形式的文化学习或专业技术培训,占干部总数的40%多。

也就在这两三年间,中山的职业技术教育悄然铺开。因为那时能进入大学的毕竟是少数人,1977年—1982年中山学子被本科、大专院校录取最多的一年才105人,在本土学校中开设职业教育课程能更快解决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当时,中山县除了开办了一所农业中学和一间农业技术学校外,全县31个高中点,全部都开设了职业技术教育课。这些高中点自1980年陆续开设的职业技术课有:农艺、农机知识、家禽饲养、家用电器、珠算会计、机械制图、民房建设、美术广告、木工,草菇、蘑菇生产等。各学校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本校的师资、设备能力,开设24门职业课,占总课时的10%20%。据1983年的《南方日报》报道:“过去分配到横栏粮所工作的高中毕业生,起码要学半年才熟悉财务会计工作,而近二年分配到粮所工作的毕业生,不到一个星期工作就上手了。”

中山县农业技术学校是当时县内为数不多的中专学校,也开展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吸引了大批学子报读,十分火爆。1982年,《南方日报》刊登文章《中山农技学校为何具有巨大吸引力?》,报道该校招生45人,竟有579人报考。自19806月,该校从全县考核取录在职农技人员及知识青年,办起两年制的中专班;19816月起,该校担起了轮训公社干部的任务;1982年,除了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三年制中专班外,还从公社干部中招收一个一年制的中专班,并举办各种类型的短期培训班。从1979年春至198210月,该校共培训学员1300多人。

改革开放初期石岐镇有居民10万多人,其中青少年近4万人。1979上半年起,全镇一年间共办补习班61期,参加补习班的有青少年3000多人。  

当时,青少年缺乏课外学习活动的场所。于是,石岐镇加速青少年宫的基建,在上级没有拨给经费的情况下,镇党委把单位唯一的一辆小汽车拿去换来了基建急需的钢材。由于领导重视,建筑队197910月进场动工,仅半年时间已基本完成主楼建设。到1980年国庆节,中小学生们已可以到这里来进行科技实验、阅读书刊、排演文艺节目和进行各种有趣、有益的活动。

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股学习风依然毫无减弱,据《南方日报》报道,1983年至1988年年底,全市干部、职工中参加过各类成人教育的共15万人次,参加各种培训的农民达100万人次,平均每3名干部、职工中就有1名受过培训,平均每5名农民就有1名参加过培训。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