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所有内容版权归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所有,使用请注明出处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成果展示> 改革开放时期> 《我们身边的变变变》
三四十年前,中山人“打书钉”有多种打法
发布日期:2020-02-20

现在每到寒暑假,孩子们都喜爱到书店“打书钉”,看看这本,翻翻那本,一泡就是半天。人多来泡,书店的生意也会水涨船高,因此店家也来者不拒。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去书店就没这福利了,那时还是柜台式经营,即你看中什么书,要劳烦售货员把书拿给你,迅速翻看几下,经常是还未看完内容提要和目录,就要作出决定买还是不买。好在当时的书并不贵,从一毛几分钱到几块钱不等,就算买错了也不会太心疼,小伙伴间还流行互相交换看书呢。

在改革开放之初,出版业并不很发达,不但书店少,书店里的书从数量到品种都不多。好书往往要“开后门”才能买到,连环画倒是大行其道,当中不乏高质量的作品,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厢记》,还有刘继卤的《武松打虎》等,许多人的美术和历史启蒙都在于此。

当时中山最大的书店就是孙文中路的新华书店,其对面是人民电影院和工人文化宫,附近还有人民百货公司,逛街购物、娱乐、买书可在短短100米内一条龙搞定,物质、精神双丰收。生活在区镇(公社)的可以在当地供销社书店购书,但品种较少,许多人还是喜爱来石岐“帮衬”(光顾)。到了80年代中期,书店开架经营(部分贵价书还是放在柜台内),这对于爱书人士实为一大喜事,因为,书店的新书毕竟总比图书馆来得快。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私营书店出现,这些小书店营业面积不大,但图书都经过店主精挑细选,如位于太平路与莲塘路交界处附近的中文书店,其个性化经营特色就深受中山市民欢迎。再后来,博雅书店进入中山,市民的选择更多了。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山书店经营的图书类别不断丰富,特别是工程技术类专业性书籍,已大大改变了以往动辄必须跑广州购买的状况。这也是中山人才聚集的一个缩影,市场需求大了,货源组织就会跟上。

图书租借还一度在中山流行,如在拱辰路榕树头附近就有几档租书的档口。改革开放初期出租率大热的是连环画图书,即俗称的“书仔”,后来港台的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渐成时髦,在还没有内地引进版的时候,租书成了最经济实惠的选择;到后来,漫画书兴起,成为新宠。这时,这一带的租书店逐渐转营漫画和杂志期刊。2015年,拱辰路锦华书店店主“老蚊仔”病逝的消息传开,曾引发网友集体缅怀。这是一家只有10平方米、铺面宽23米的小书店,里面放满了漫画、杂志,也盛载着一大批70后、80后的集体回忆。

图书馆是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度过寒暑假的经典场所。1991年以前,中山的图书馆在石岐西山。该馆落成于193612月,最初只有两层,全国抗战胜利后加盖第三层,全馆面积1179平方米。1981年 ,该馆恭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宋庆龄亲笔命名为“中山纪念图书馆”。20世纪80年代末,泰国泰华报人公益基金会主席陈世贤伉俪向中山捐资100万港元,中山市政府也拨出数百万元,在兴中道建设中山图书馆新馆。199111月,面积9000多平方米的新图书馆开放使用,原中山纪念图书馆改为少年儿童图书中心,后升格为中山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直至2001年改作其他用途,如今又准备恢复图书馆的功能。

201412月,新的中山纪念图书馆开工建设。本着“公园中的图书馆”“城市会客厅”“市民大书房”和“文化休闲驿站”的设计理念,中山市图书馆总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共7层,建筑面积3.66万平方米,设计藏书容量320万册,设有阅览座位2000个。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