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所有内容版权归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所有,使用请注明出处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党史之窗> 从改革开放到奋进新时代> 1978—1984
中国农村第一个万元户——对黄新文依靠辛勤劳动致富调查研究总结推广的亲历
发布日期:2015-12-22


/凌志坤

 

广东省原中山县小榄公社埒西二大队第二生产队社员黄新文(现为小榄镇联丰社区居民)。1978年全家总收入10540元,纯收入6000元,人均750元,劳均2000元,大大超过了当地普通社员的收入水平,成为首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轰动。特别在197921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新华社记者撰写的《依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的报道,详细介绍了万元户黄新文的事迹和经验后,成为全国权威媒体首先报道的中国第一个农村万元户,闻名全国,影响深远,促进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发展。

我对黄新文这个农村万元户,有过参与发现,深入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其先进典型经验的亲身经历,以及引发社会效益的深刻感受。

一、黄新文万元户出现的时代背景

究竟黄新文万元户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对其开展调查研究过程中,试图通过总结回顾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大体过程寻找了问题的答案。

我们农村是在实现合作化,个体工商业生产资料改造基本完成后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的。由于当时缺乏建设经验,只靠学习前苏联模式,搞计划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广大农民群众干多干少一个样,出勤不出力,劳动生产积极性不高,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很低。特别在“四人帮”极左思潮的影响下,片面强调政治挂帅,忽视发展经济。“穷则红”、“富则修”、“越穷越革命”。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国广大农村实行统一计划生产,一级管一级,一级卡一级,没有半点个人自由。而且连每家每户养多少头猪,多少只鸡都有土政策硬性规定。养少了挨批评,养多了扣上资本主义“帽子”受到批判。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工作积极性。黄新文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把自种的头菜腌制加工出售增加收入,被当作资本主义受到严厉批判,而且连全家唯一的木制头菜桶(可加工一万多斤头菜)也被大队治保会没收去了,弄得农民只能贫穷不能致富。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后,与华国锋、叶剑英一起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组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明确姓社姓资的划分标准,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新的方向道路。特别是中央制定的有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改善农民生活带来了生机。面对这一重要转折关头,黄新文这个头脑精灵,种养能手,能工巧匠,意识到我们党的政策开始变好了,农民发财机会到来了。因此,他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敢为人先,想方设法抓增加收入。除了全家三个劳动力,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赚取工分报酬收入外,大力发展养猪养鸡,种水果,种花木和育蘑菇等家庭副业。结果,连年全家劳动收入大增,直至1978年全家总收入超万元,大大高于当地普通社员的收入水平。昔日的普通农民一下子成为出名的万元户,受到了众人的称赞。为了进一步摸清黄新文万元户的来由和听取公社党委的意见,我们还先后征询过时任公社党委主要领导简庆华、王务南、周云等的看法。他们认为:打到“四人帮”,拨乱反正后,中央提出了许多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农民劳动致富的政策,那些有头脑有本事的农民意识到发财机会已到,不声不响地搞起自己的收入。他们有的办工厂,有的搞运输,有的做生意,有的抓种养。黄新文是这一群人中的一个突出典型,必须给予支持和鼓励。

二、黄新文敢于先富善于致富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期间,我有十六年在原中山县委办公室调查研究科工作,先后担任干事、副科长职务。任职期间,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几年间,我跟随原中山县委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简冠筹到小榄蹲点包片。1978年冬,根据时任公社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林业山提供的线索,我与同科的王树平两人对黄新文万元户作了一番深入调查研究工作。当时黄新文高兴地接待了我们两人,并带我俩参观了他家负责管理的生产队桑基、鱼塘,自建的猪场、鸡场、自留地和屋前屋后空地种植的米仔兰苗木,荔枝、龙眼、柑桔、木瓜以及屋内培育的蘑菇。仅仅在方圆几亩的地上呈现出种桑、养鱼、养猪连环生产,桑绿鱼肥猪壮蚕茧白,三鸟成群果树成园,鸟语花香。蘑菇满屋的可喜景象,令人耳目一新,印象特别深刻。在参观生产现场过程中,我们边走边看边谈边问边算细账,基本摸清了其家底。即:1978年黄新文一家八口三个劳动力总收入达10504元,其中集体分配3127元,家庭副业收入7377元,扣除生产成本4504元后,纯收入2873元。全家纯收入6000元,人均750元,劳均2000元。全家不仅劳动收入多,而且对国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除了同社员一起创造的蚕茧、塘鱼、甘蔗、粮食、生猪等大量农副业产品外,自己家庭副业的产品绝大多数也卖给了国家。到春节前止,共出售生猪21头,肉重3649斤,平均每人提供社会产品456斤,交售三鸟16只,蘑菇500多斤。随着收入的增加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家丰衣足食,居住宽敞。几年来先后建起了三间砖屋共110多平方米,结束了世世代代居住茅房的落后状况,而且还有几千元积蓄,计划添置一台电视机享受城市人的生活。

黄新文一家收入超万元的“生财之道”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全家三个劳动力个个身强力壮,是种养好手、能工巧匠,黄新文是建屋师傅,在大队建筑队劳动一年赚得工份7552分,在建筑队36名社员中名列前三。妻子冯好娟在生产队负责管理鱼塘,全年赚得工分7222分,在全队103名从事种养业女社员中工分收入名列第三。胞妹钻娣在大队砖厂打砖,全年赚得5995分,在全厂40名打砖工中名列第六,加上几个读书的孩子农忙帮工,全家共赚得工分21258分,共收入3127元,平均每劳1042元。

(二)全家男女老幼全出动,大力发展家庭副业。黄新文本人在参加集体劳动以后一心放在发展家庭副业上,每天劳动时间长达十三四小时,天未亮就起床,中午不休息,晚上常常干到深夜,除了搞好集体生产外,就集中精力搞好备足养猪饲料和喂好猪,经营好自留地培育好蘑菇,做到脑勤手勤脚勤忙个不停。年老的父母和几个读书的孩子也积极帮忙喂猪和经营自留地。全年共饲养生猪44头,已上市21头,存栏23头(包括公母猪各1头,肥猪4头,中猪7头、仔猪11头),春节前已收入5264元。猪多肥多,全年向生产队交投猪肥料93950斤,赚得17820工分,收入1246元。饲养三鸟110只,收入280元,培育蘑菇340平方尺,春节前收入519元。另外自留地和屋前屋后空地种植的柑桔、荔枝、龙眼、木瓜以及其他作物收入共350元,加上年度存栏生猪估收963元,合计家庭副业收入7377元,扣除养猪成本后,纯收入为2873元,相当于全家集体分配的收入。

(三)实行科学种养。黄新文虽然读书不多,但精明能干,精打细算,有效地提高了经济效益。他做建筑既会做砖屋又会造砖窑,赚得工分特别多。养猪实行自繁自育,做到公猪母猪大中小猪一起养,精粗饲料合理搭配喂养,养得多成本低效益高,并还抓紧全年几大节日前安排上市,争取卖好价多收入,培育蘑菇做到施足肥勤淋水,特别抓紧了年初到石岐郊区后山大队购进了四千多斤牛屎作基肥,确保了蘑菇及时培育,适时上市,产量多收入多。

我们在调查了解过程中,还向黄新文特别提出有人对其万元收入有质疑的看法,他果断地回答说:“自家万元收入,全靠辛勤劳动,苦干实干所得,所有产品几乎都按牌价卖给了国家,收入来源合理合法,不怕人讲闲话说我搞资本主义。”他还说:“上半年参加了佛山地区畜牧生产先代会(当时中山县属佛山地区管辖)受到了大会表扬奖励。最近公社党委、县委又派干部调查总结经验,有党委和政府支持,我就更加大胆发展家庭副业了,争取明年有更多的收入。”且时任公社党委书记简庆华还说,黄新文万元户全靠辛勤劳动所得,合理合法。如果有人说他搞资本主义,那我愿当资本主义头子。他还提出公社党委打算凡是收入超万元的农户,公社送一条大烧猪奖励祝贺,以示鼓励劳动致富。

我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资料,通过反复思考推敲后,首先写成了一篇《依靠辛勤劳动致富的万元户——黄新文》的调查报告,在县委办公室主编的内部刊物《调查研究》刊登,报送县委、县革委领导以及有关部委办局领导参阅,引起了他们普遍的重视。接着19792月中旬,中山县委为了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专门召开了全县三级干部暨农业先进集体(个人)代表大会。由于黄新文万元户恰逢其时,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大会安排他作了题为《坚持劳动致富全家总收入超万元》的发言(该发言稿是由我代笔撰写的)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台上边讲台下边议,好评如潮。黄新文被县委树为全县劳动致富学习的榜样,并受到了大会的奖励。从而引发了人民解放思想,掀起了劳动致富的热潮。这次大会结束后新华社记者到中山采访,由县委办公室新闻秘书孙浩添引路,他们到了黄新文家作了专访。接着,于1979219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由新华社记者李沪、姜开明撰写的题为《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的报道,成为全国权威媒体在改革开放的头一年首先报道的中国第一个农村万元户,并引来全国各大报争着转载和采访报道。不久人民日报又发表了《像黄新文这样的万元户多了好还是不好?》的述评,引导农民沿着正确的方向道路实现劳动致富。

三、引发社会效应影响深远。

黄新文万元户得到当地公社党委、县委充分肯定,树为农村实现勤劳致富的榜样以后,特别是人民日报首先作了报道后,如同投了一颗炮弹一样,引发了社会巨大的轰动,影响颇为深远,这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引发了人们解放思想敢于致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在旧的传统思想观念束缚下,特别在“四人帮”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在广大群众中存在着“穷则红,富则修”不敢致富的思想状况,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黄新文万元户等的先进典型经验,冲破了上述的思想束缚,给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而带来了人们的思想大解放,敢于富裕起来。小榄公社党委对黄新文万元户的肯定支持,中山县委树黄新文为全县农民勤劳致富榜样,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传媒争着报道,客似云来到埒西二大队参观学习,以及千封来信向黄新文请教致富经验等等,就是鲜明的例证,为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开了先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 促进了农村经济全面迅速发展。黄新文劳动致富经验表明,要想富就要改革单一生产结构,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集体个人共同发展。小榄公社党委根据黄新文的经验和本社具体实际,明确提出“要想富,靠工副”,号召全社实行“农工商副综合经营,‘四个轮子一起转,集体个人一起上’,苦干三几年,全社实现千元人万元户百万生产队千万大队亿元公社的发展经济劳动致富”的目标。从而促进了全公社经济全面迅速发展。仅埒西二大队1979年总收入增长35%,人均收入增长了18.3%。全县狠抓调整生产结构,实行农林牧副鱼综合发展,取得了粮塘猪鱼副全面丰收。

(三)涌现了一批先富裕起来的农民。树起一个黄新文,带来了一大批万元户。仅黄新文所在的埒西二大队,1979年全家收入达到一万元左右的就有30户,全公社多达100多户,公社送出大烧猪祝贺20多只。同时黄新文本人1979年的收入又有了新的发展,仅养猪就增加到70多头,全家纯收入超过一万元。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带动了越来越多农民富裕起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黄新文万元户已连同其功绩载入史册。昔日小榄这一农业大镇如今初步建成为现代化的大镇。其经济总量和人民富裕程度,连年是全国最发达的镇区之一,并早已达到小康的标准。如今小榄镇百万元农民(居民)已经普及,拥有千万元财富的家庭也不少,甚至还出现有亿元、十亿元的大富翁。由此可见,小榄变化之大,人民生活富裕水平之高。

综上所述,黄新文万元户是在打倒“四人帮”拨乱反正,党在酝酿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历史条件下自发起来的。由于其所走的劳动致富道路,与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让一部分农民先富裕起来的政策相吻合,因此很快得到了当地公社党委和中山县委的支持和鼓励,并树为全县农村学习榜样加以推广,这对当时和日后农村改革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本人认为:黄新文是名副其实由权威媒体最早报道的中国第一个农村万元户,也是农村改革开放,依靠辛勤劳致富的带头人。同时还表明我国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进而带动了城市的改革开放各项建设的发展。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