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所有内容版权归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所有,使用请注明出处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党史之窗> 从改革开放到奋进新时代> 1992—2003
大胆起用“能人”激活村级经济
信息来源:中山党史 发布日期:2011-09-14

大胆起用“能人”激活村级经济

⊙ 刘志海

  一、南巡讲话 开拓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古镇镇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混乱纷繁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模糊了一部分人的双眼,部分人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和路线产生了质疑,姓“社”姓“资”的讨论此起彼伏、争论不休。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并发文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勇于创新,敢于试验。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我们不仅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而且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判断姓‘社’姓‘资’,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中央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就像一盏指路明灯,驱散了当时国际国内复杂多变形势下形成的思想迷雾,照亮了人们继续改革前行的道路,当时的古镇镇党委一班人心头豁然开朗,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信念和信心更加坚定。
  1993年夏秋之交,在市委的指导下,古镇镇如期召开了第七次党代会和人大会议。新上任的镇党委领导班子,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在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新视野的指导和创新实践下,大胆起用经济能人当村官,古镇的历史就这样掀开了新的一页,后来的事实证明:镇党委解放思想,意识超前,改革创新的做法是正确的。现在回顾这段历史,仍然觉得意义深远。
  二、深入调研 坚定决心
  1994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古镇镇党委、镇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加快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全镇实现经济建设稳步、持续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
  然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古镇镇农村管理区(村)两委班子的干部队伍建设和村级集体经济出现了相对滞后的情况,而这一年,又正是农村管理区两委会班子换届选举的一年。
  针对这种情况,镇党委、镇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农村,并在1994年年初专门组织镇属机关干部下到农村管理区一线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活动。在调研中发现:当时全镇20个农村管理区中,两委会班子的干部实在是太老了!平均年龄竟在60岁以上,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管理区主任(村长)和党支部书记的年龄已经达到六、七十岁,却仍然在位主政!有人风趣地将当时农村管理区(村)干部的这种状况形容为“十个干部九个牙!”而农村管理区集体经济的情况是,计划经济时期剩留的各式各样的大店小厂虽然不算少,但是名存实亡,集体亏损、个人富足的情况却占绝大多数。
  当时的镇党委认为,必须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为此,镇党委召开会议,并形成决议:在当年的农村管理区(村)两委干部班子换届选举中,必须“按照‘四化’的要求,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创造出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要从实际出发,做好调查摸底,把有理想、政治上进心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认真;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不怕吃亏,有献身精神,能带领群众勤劳致富,有干劲和真本事的年轻同志选拔到领导班子中来,增强战斗力和凝聚力。同时要安排好老同志,特别是退下来的工作和生活,使他们老有所为,安度晚年。”
  什么是“有干劲和真本事”,后来的事实证明,就是那些在改革开放初就洗脚上田,在商海中敢想敢干、勇于创新、思想解放、大胆实践、业绩显著并已发财致富的共产党员企业主,有人叫他们为“经济能人”。
  三、顶住压力 大胆任用
  古镇党委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意识到要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关键的环节就是要建设富有战斗力和开拓精神、能带领群众致富的村级领导班子。而要达到上述的目标,首先要抓好“选人”。“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村两委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主要看支部书记,班子选好了,“一把手”选准了,农民致富奔小康就会有希望。为此,古镇镇党委在选准“领头雁”的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把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发展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年富力强、群众公认的“四有”(有党性、有公心、有能力、有魄力)人才选拔进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在调配支部书记方面,打破“老实人”“本分人”当支书的传统观念,选那些在改革开放中创业打拼,富有开拓精神、能带领一方群众致富的经济能人担任支部书记。通过历届的农村两委选举,一批批懂经济、识管理、群众基础好、有胆识的年轻企业主进入村的两委班子,为古镇镇农村干部增添了新鲜血液,并为迅速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1994年开始,古镇镇专门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通过依法实行“两推一示一选”的办法,先后选拔了43位致富能手担任村两委班子的主要干部。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古镇镇党委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直选范围,进一步完善广纳群贤、竞争择优的选拔任用制度。目前,古镇镇12个行政村(居委会)的24名支部书记、村主任中,有22名是从各村企业主中挑选出来的。这些从“老板”转换成的“村官”,在镇党委的积极引导下,牢固树立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切实把工作重心放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实现增收致富上面来。在干事创业的同时尊重群众意愿,讲求科学方法,把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统一起来,把强村与富民统一起来,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经过实践 大见成效
  苏德添,时年35岁,是镇党委提出让“经济能人”回村当村干部的第一批“老板”党员。
  苏德添于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古一村基层第一线工作,担任过生产队长,工作负责,处事公正,得到群众的爱戴和支持。改革开放后自己出来做个体生意,卖过鱼,办过塑料制品加工厂。由于经营有方,管理有道,敢于开拓创新,苏德添成为古一村当时比较成功并已发财致富的个体老板。1994年,苏德添服从镇党委的召唤和安排,从自己的个体企业里回到村里,并在村里的民主投票选举中,当选为古一管理区党支部书记。
  苏德添上任后,深入调研,当了解到村里的17家集体企业中的大部分效益都不好时,他团结全村干部群众,对这批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整顿工作;对效益不好和亏损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此举为村集体收回资金600多万元,为村集体以后的经济发展墓定了基础。
  1994年后,正是古镇灯饰产业迅速发展的时期,苏德添认为,这也是古一村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为此,他团结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先后开发出古一村多个工业园区,动员村民自建厂房,经办个体生意,此举不但增加了集体收入,而且大大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1995年,在苏德添的带领下,古一村更是利用本村的地理优势,抓住古镇灯饰产业迅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及时调整经济发展布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一年,古一村对沙水公路沿线两旁的部分土地进行了重新规划开发,投资近千万元先后在沙水公路两旁建起各类商业出租楼宇13幢,计有5万多平方米,单此一项,每年就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300多万元。此举不仅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为古一村下一步的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本,而且还带动了沙水公路地域两旁的商业繁荣,为古镇镇“中国灯饰之都”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96年后,为了让村集体经济更上一层楼,古一村通过投标的方式,以1000多万元投得古镇车站的经营权,再投资1500多万元完成车站的整体建设。车站落成后,带热了周边地域的经济发展和建设,短短的几年内,该区域便逐渐成为古镇北部最繁华的工商业区。此后,古一村以古镇车站为依托,先后在附近投资1500万元建成古一灯饰城,投资1000多万元开发长尾涌工业区,投资200多万元建成古一货运场。随着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一个集客运、货运、商业、服务和制造业于一体的经济繁荣区域日渐形成。期间,古一村还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增扩了4台发电机组,投资100多万元完善了工业区输电线路及配电设施。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了企业发展的需要,完善了投资环境。至1997年底,古一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已从1994年前的400多万元猛增到1200多万元。
  在苏德添的带领下,短短三年多时间,古一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两倍,不仅如此,古一村也逐渐从以农业为主产业的小农村发展成为一个道路网络四通八达、厂房商铺鳞次栉比、灯饰产业兴旺发达、各项事业欣欣向荣、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富足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村民心目中,苏德添是一个关心群众、作风正派、富有领导才能的好支书。为此,在1997年后连续三届的农村两委会干部的换届选举中,苏德添又连续三次被古一村党员选举为党支部书记。
  1997年后,古一村不断加大对经济建设的巨额投入,特别是在原有物业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工业园、商住区及专业市场的开发建设,古一村辖区内形成了一个集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多元一体化的经济区域。2001年,在全镇各村的综合实力评比中,古一村创下了“四个第一”:经济收入第一,达2400万元;投资基建物业总量第一;全镇村级拥有物业面积第一,达170000平方米;开发第一个商品房项目——新兴商住楼,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为营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古一村从2000年起就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并分别于新兴中路、中兴大道建有古一新兴商住楼、乐丰花园一期、二期,而乐丰花园三、四期正在动工兴建,即将规划兴建的有乐丰花园第五期、乐丰大酒店等,乐丰区域内逐步形成一个新型时尚的乐丰新城商住小区。
  目前,古一村拥有强大的第三产业,主要物业群有:古一灯饰城、古一配件城、古一货运场、乐丰工业园、新兴工业园、新兴商业广场、长尾涌市场以及占地30多亩集客运、商业、娱乐、旅业于一体的古镇车站,物业出租面积达60多万平方米,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古一村内还拥有各类大小公私企业600多家,全村形成了灯饰制造、塑料加工、商业服务等多元化的产业结构,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数亿元,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9100万元,现在,老人退休金已递增到每人650元,村民年终人口分配额达到每人4800元。
  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飞跃,古一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在同步发展。古一小学和古一幼儿园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分别于2003年、2005年被评为“省一级学校”“省一级幼儿园”;2006年,古一村成立了“书法协会”;2007年,成立了“古一慈善基金会”等。1996年以来,古一村先后被上级部门授予“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五个好农村基层示范村”“中山市体育先进村”“省固本强基示范点”“新型农村试点”等光荣称号。
  林荣湛,也是于1994年作为“经济能人”回村并被古二村党员选举为党支部书记的。
  土生土长的林荣湛当过4年兵,在部队由于“海外关系”而没能入党。复员回古镇镇后当年因表现积极被当时的大队党支部吸收成了一名党员。这位见过世面的农民,难得他有一颗立志在农村干番事业的雄心。改革开放后,林荣湛开始兴办个体企业,先是承包生产队的一个船队,赚了几千元后,又承包起公社的农机厂;1983年,又投资了几万元到中山之外的地方去承包砖厂,一直干到1985年才回村,并办了一个建材机械厂;1993年,林荣湛看到灯饰产业市场开始热起来,他看准机会,拉着本村同族的四位亲戚,合股办起了华星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由于经营有方,管理到位,到1994年,合作的五个股东已经有了人均100万元的年收入。可以说,林荣湛属于古二村甚至是古镇镇最早“先富起来”的那批农民之一。
  1994年以前,古二村由于受地理位置和投资环境不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多年处于贫穷状态,全村资产总值不足200万元,当时村委和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才853万元,集体人年均分配仅得200元,村民生活水平较低;村道路坎坷不平,垃圾堆积如山;村小学校舍残旧低矮;村内没有一条能通汽车的村道。
  林荣湛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瞄准古镇灯饰产业大发展的机遇,决定率先在本村的土地上开发出镇内农村第一个占地1200亩的大型工业园区——顺成工业区;为了改变古二村交通不便、工业园道路不顺畅的状况,林荣湛想方设法与邻村协商换地,开出一条康庄大道,把古二工业园区与古镇商贸中心区域连成一片。期间,还千方百计地采取土地优惠价格招商引资和集体向企业贷款收息办法,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此外,在林荣湛的带领下,古二村还使出以资引资的绝妙招式,在1998年后先后拿出5200多万元资金,到镇属繁华地段购置物业和买地建设商铺物业出租。到2002年林荣湛离开村支书的岗位时,古二村的集体资产已从1994年的全村资产不足200万元发展到总资产达2.6亿元。
  林荣湛以勤劳、廉洁和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再加上他具有团结同志,善于出谋划策,善于发挥集体智慧的才能,同时又运用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经验,采取了巧妙使用集体资金以钱引钱和深入农户家访进行村民思想政治教育两大措施,把古二村建设成为今天这样一个民心齐、集体富、环境美的具有时代风尚的漂亮村庄。目前,古二村已从当年的一个穷困村庄,变成了现在古镇镇内富裕的村之一。
  与1994年作为“经济能人”回村的苏德添和林荣湛一样,现在古镇镇冈南村的党支部书记蔡焯辉是现代“经济能人”当村官的典型代表。
  冈南村,曾经是古镇镇经济发展较落后的自然村。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欠发达的自然村,在5年间集体经济总量翻了四番,成为农民人均收入过万元的先进村。村民们把这一切都归功于村支书蔡焯辉和他带领的两委班子。
  提起村支书蔡焯辉,在村里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38岁的蔡焯辉原本是一家专业生产消防应急灯企业的老板,凭着自己的胆识和努力,企业从白手起家发展到年产值数千万元。2002年,就为了一句“党需要你”,蔡焯辉放下手中的企业,毅然投入村的建设事业。
  作为全村的“当家人”,蔡焯辉决定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建设集体的事业。在镇党委的鼓励下,蔡焯辉带领下的村两委干部拧成一股绳,把冈南这个“家”操持的红红火火。五年来,冈南村的年集体经济收入从800多万跃升到近3000万,经济总量大幅攀升。集体经济的增长带动了村民收入的增加,去年每位村民可以分到1500元的分红款,老人的退休金从每月的200元增加到如今的500元。新的发展让群众尝到了甜头、看到了盼头、增加了劲头。
  冈南村的经济上来了,而蔡焯辉的企业却停步不前。然而,对于当中的得失,蔡焯辉认为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或者其他的东西去衡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如何为广大的群众谋利益,我觉得这是最关键的。”在蔡焯辉以及村两委班子的努力下,如今,冈南人苦心耕耘的土地,真正提升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热土,商机无数,生机一片,希望无限。像蔡焯辉这样的“经济能人”治村、“富民能人”带党建在灯都古镇不是个别的案例,而是一个普遍现象。
  五、全面推广 业绩显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古镇镇党委、政府在1994年大胆启用“老板”当村长、村支书的做法是正确的。为此,在1997年后古镇镇历届农村两委会干部的换届选举中,镇党委都在全面推广1994年农村两委会干部换届选举时的做法。
  目前,古镇镇辖属的12个村,现在已经全部改成了由“老板”出身的“经济能人”当村长和村支书。而且大多数是1994年、1995年开始当选的,他们中有三分之一的“经济能人”已经工作了十年以上。
  这些“老板”出身的干部和党员,脑子聪明,又懂经济,年富力强;当人民群众给了他们政治地位和权力后,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有崇高的信仰,有为百姓利益奉献的精神;加上镇党委平时经常组织他们学习、教育,特别是到先进的国家参观学习,同时不断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并严格规定了三点:一是当共产党的干部,得按共产党的规矩办事;二是你得拿出真本事让老百姓富裕起来;三是所有财务、政务要公开。因此,十多年过来,除一名村干部因超规定多发了奖金被组织处理外,其他干部都成为带领农民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
  正是由于古镇镇党委、政府在1994年大胆启用“老板”当村长、村支书的做法,直接带动了古镇镇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小镇,朝着灯饰产业王国的目标飞速而稳步地向前。在1994年后的十几年间,古镇镇已经成为“中国灯饰之都”“国家文明镇”“全国投资环境百强镇”“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
  2007年,古镇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9.47亿元,比增20.65%,人均87456元人民币,达到1.2万美元,首次突破人均一万美元大关;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90.32亿元,比增为21.63%;实现各项税收8.55亿元;银行年未各项存款余额为89.45亿元,居民存款余额63.66亿元。全镇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89家,规模企业工业产值达到86亿元;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古一、古二、古四、冈东、冈南等村级房地产项目进展顺利;第三产业提速发展,三产增加值21.06亿元,全镇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2007年,全镇12个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3.82亿元,比增5500万元,村均318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4460元;全镇村集体资产总额达到36亿多元。现在,全镇实现村村农民都有医疗、教育和退休保证;经济发展较好的村,村民每月退休金均能达到五、六百元,此外,村民还有集体经济所带来的每年几千元的年终“分红”收入。
  几年前,古镇镇党委让企业主当村干部的做法得到了中组部的肯定。为此,有人把古镇镇党委实践的这种农村基层党建方式称之为“古镇模式”;同时还认为,这是古镇镇党委为全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了一个榜样。“古镇模式”,看似简单,却是中国共产党的镇一级基层组织,在探索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所创立的一种全新的执政举措与执政理念,它的意义将是深刻而广泛的。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