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所有内容版权归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所有,使用请注明出处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党史之窗> 党史信息> 党史工作
市委党史研究室就中山解放初期财经工作开展口述采访
发布日期:2013-07-03

 

       72,市委党史研究室就解放初期中山县财经工作等情况,分别采访了年逾87岁的原中山县副县长黄云同志和84岁的中山首位财政干部、原县财政科科长、县(市)财政局局长李枚同志。

黄云同志在19495月至10月任粤赣湘边纵队中山独立团宣传干事,负责县特派室“天文台”情报工作。194911月,根据组织安排任军管会财粮科军事代表,负责接管财、粮、税、金融、海关等工作。历任县财政科科长、财委副主任、副县长等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主政中山财经工作7年。19566月接中央组织部调令调离中山,任职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后来调回广东省社科院工作,直至离休。黄老结合亲身经历,深情回顾了解放初期县财政工作的起步和发展历程、粮食生产和统购统销政策以及筹粮支前工作、接管旧政权机关等情况。据黄老介绍,解放初期的中山百废待兴,财经工作基础十分薄弱,而支前任务十分繁重,起初只能靠打击粮食走私、征收屠宰税等取得收入。随着对旧银行、税收、海关等系统的接管和改造,经过3年努力,中山的财政系统才开始建立,财政收入步入正轨。在落实1953年中央开始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方面,既取得巨大成就,也发生了1954年港口“西街事件”,经验和教训均十分深刻。

李枚同志出生于19299月,19496月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山财政系统工作36年,从未间断,是中山财政首任出纳。历任县财政科副科长、科长、县(市)财政局局长等职, 1985年离休,见证了中山财经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穷到富、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据李姨介绍,建国初期中山的财经工作很不规范,财政收入中既有人民币、外币、金器、古董,甚至有鸦片,还有很多假币。由于县财政拮据,入不敷出,曾尝试过自行印刷发行代金券。当时百废待兴,经过艰苦奋斗,才使财经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为巩固政权和开展各项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图文/林伟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