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所有内容版权归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所有,使用请注明出处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党史之窗> 党史信息> 党史工作
市委党史研究室就中山水电与农林业发展历程开展口述采访
发布日期:2013-07-08

75,我室就中山水电和农林发展历程采访了92岁耄耋之年的市老战士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冯永同志。

冯永同志出生于1923年,1944年参加珠江纵队,194911月至19583月在中山五区、上五区工作,1958年至1960年任县农村部干事、副部长,19609月至19653月任坦洲公社党委书记,19653月至19721月在高鹤搞“四清”,任中山县外贸局长、水上公社革委会副主任;19722月至19844月任县(市)农办、农村部副主任、部长。19845月至198610任市人大常委,198610月后离休。

冯老长期在农口线工作,亲身参与和见证了新中国后中山农业、林业、水利等领域的起步、建设、转型、发展历程。冯老告诉采访组,中山是农业大县、粮食大县,主要有沙田区、作物区、民田区和山区4类农业地形。解放前,由于国民党政府腐败统治,水利和农林设施建设长期失修,常受台风、洪水、咸流等侵袭和损害。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牢牢抓住农业的基础地位,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兴建了中顺大围、民三联围、五乡联围、长江水库等在全省处于重要地位的大型水利基础工程,极大改善了农业发展环境。60年代后开始抓林业建设,当时将全县40多万亩山地划分为若干责任区,责任到人抓落实,逐渐抓出成效,为今天绿色中山奠定了基础。据冯老介绍,当时中山的供电能力十分薄弱,除了解放时接管的一个旧供电厂外,其余的发电设施就是靠各林场建造的小型水电站,当时百姓家庭基本没有电灯照明。直至80年代后,引进兴建了大型火力发电站,才逐步解决家庭用电,九十年代初期各主干道路才有路灯照明。

回顾中山的建设历程,冯老感慨万千,他表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山。当时百废待兴,人民群众的生活十分贫穷。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了农业这一基础,坚持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动群众,才能在当时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创造出蓬勃发展的局面,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山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升级打下坚实基础。(图文/林伟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