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所有内容版权归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所有,使用请注明出处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党史之窗> 党史信息> 党史工作
中山土改工作及农机、电力发展历程
发布日期:2013-07-16

 

        712,市委党史研究室就中山土地改革、农业机械化建设及电力发展历程采访了年逾83岁的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文泽同志。

徐文泽同志出生于1931年,19496月参加工作,在粤赣湘边纵队第三团政治处开展“专扶”工作,194910月至19501月在华南团校第一期学习,19502月至19506月在惠阳地区青年团委任干事,19507月到中山工作,历任四区青年团宣传委员、下四区副区长、县人委民政科副科长、沙朗农业机械拖拉机站副站长,1959年至1962年调任省农机厅科长,19627月起历任县农业机械管理总站(局)站(局)长、排灌总站科长、水电局副局长、局长、党组书记、农林水办副主任、副书记,19809月当选为副县长,19844月至19873月任副市长,1987年至1994年任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19943月离休。

徐老告诉采访组,中山是全省土改试点县之一,而县的土改试点设在一区和四区。时任四区党委书记刘振本同志是南下干部,他将河南、山东等北方省份的土改工作经验与中山实际情况相结合,放手发动群众、大力提拔使用干部,因地制宜地开展土改工作,总结产生了“刘振本工作法”(“茶园经验”是其中之一),并在全省得到推广。徐文泽同志在其领导下在榄边、茶西、西岗里、崖口、亨尾等地搞土改。据徐老回忆,起初广大农民群众对土改政策存在疑虑,害怕地主恶霸打击报复,不敢大胆揭露地主恶霸的剥削罪行。土改工作队通过大力宣传土改政策、召开公审大会、公开处决地主恶霸等措施,才在农民群众中逐渐建立信任,逐步推进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划分阶级,没收、征收、分配土地以及土改复查等阶段的工作并最终完成土地改革,从而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人民政权。

土改工作结束后,徐老长期从事县农业机械化建设。据徐老介绍,全省首个国营拖拉机站——广东中山沙朗拖拉机站于1954年建立。建立初期,只有14名工作人员(一正一副2名站长、12名拖拉机手)以及从海南调来的3台履带式拖拉机,到1956年才陆续引进德国、捷克、日本等国制造的拖拉机60多台。针对引进的拖拉机只能耕作旱地的缺陷,拖拉机站于1955年开始独立进行技术改造,改造后的拖拉机既可耕种旱地,也可耕种水田,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此研究成果被《南方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并经《人民日报》转载后,受到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195612月,邓小平同志亲自到沙朗拖拉机站视察,听取了徐文泽同志的工作汇报并给予充分肯定。当时参加视察工作的还有邓子恢、谭政等中央领导同志,以及邓小平夫人卓琳、国家计委、农业部领导等,整个视察过程不予拍照。

70年代后,徐老主管中山农林水电工作。据徐老介绍,中山1979年初率先在板芙公社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于1980年至1981年两年时间就完成包产到户到分田到户工作,是全省较快的县。第一个包产到户是板芙公社金钟大队北溪生产队。关于中山的电力发展,徐老介绍到,随着全面实行改革开放,当时中山供电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家庭和工业用电需求,出现“停三开四”现象。县委县政府引进了3台日本发电机组,在濠头建设了第一个火力发电厂,才逐步解决了用电短缺问题。(图文/林伟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