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所有内容版权归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所有,使用请注明出处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党史之窗>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史海拾珍
爱国华侨郑伯龄二三事
信息来源:中山党史 发布日期:2011-08-14

 杨悦生

        郑伯龄(1900-1975),原籍中山市三乡镇桥头村。其父郑道亨于清末跟随长辈到日本谋生,由于勤奋学习,卖力工作,在日本神户荷兰银行谋得买办职位。在日本结婚后生下大儿子郑伯龄。郑伯龄自幼勤力读书,直至英文书院毕业,后在日本的中国银行大阪分行工作,被提升为“襄理”(相当于副总经理)。1937年由于日本侵略中国,前往香港与友人合作经营“南北行”,做买卖虾米、东菇粉丝等中档副食品生意。1944年又在澳门开设分店。1949年秋家乡解放后,在同乡好友郑吉(曾任石岐市工会主席、市长,中山县委副书记)的动员下,决心返中山在县城石岐定居。
         一、秘密捐款,支持建设广中公路
         1949年10月30日,中山虽然解放了,但解放军仍在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和土匪。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迫切需要开辟广(州)中(山)公路,以便行军打仗,巩固边防。在上级党、政、军领导的指挥下,开始修筑广中公路。该路从石岐华佗庙原岐关公路站开始,经过石岐、沙蓢、坦背、鸡笼(现名东升)、小榄沙口、南头再经顺德县、南海县,到广州市郊白鹤洞止,全长80公里(往佛山市是78公里),属中山路段的约有25公里。中山县政府发动机关干部、中学生及沿路两旁农民义务劳动,建设这条新公路。
        开辟新公路需要大笔资金,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穷困,无钱修路。郑伯龄明白修桥整路是造福子孙千秋万代的慈善事业,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当他从好友郑吉口中得知政府有困难后,就毅然提出捐赠一笔资金支援修路。他向谭桂明县长提出这一意愿。但由于当时没有关于能否接受归侨捐赠的指示,谭县长没有表态。郑伯龄理解县长的难处,提出秘密捐赠,用自己的赠款直接购买修桥整路的原材料,并希望政府领导为他保密。
        二、合力创办中山县华侨中学
        华侨受国外先进文化的影响,深深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意义:国家要繁荣富强,必须培养年青一代,使之具有高深的知识,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1954年,归侨陈茂垣倡议创办了石岐华侨中学。1957年,归侨伍少庭、郑伯龄等又发起创办中山县华侨中学,不久与石岐华侨中学合并,统称“中山县华侨中学”。 伍少庭、郑伯龄发起建立中山县华侨中学之后,得到华侨、归侨支持,很快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中学,郑伯龄出力又出钱,被选为首届校董之一。
        三、历来支持家乡桥头村建设
        郑伯龄的父亲在日本事业有成的时候,每年都有“荣资”(款项)寄回家乡给桥头小学办学用,帮助有困难的子弟入学读书。他自己在1937年之前也像父亲那样,年年都寄钱回给桥头小学。在经济困难时期,郑伯龄常用侨汇从香港购买进口化肥支援桥头村的农业生产。
        笔者有幸认识郑伯龄先生,他爱国爱乡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特别是兴建广中公路时,他挺身而出,秘密捐款,帮助克服了修桥建路的一大困难,受到人民群众和领导的赞扬。1975年,他因患胰腺癌病逝,终年75岁。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