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所有内容版权归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所有,使用请注明出处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党史之窗>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史海拾珍
杨匏安: 华南马克思主义传播先驱
发布日期:2019-10-21

杨匏安(1896—1931),原名麟焘,又名锦焘,笔名匏庵、王纯一等,广东香山县南屏乡北山村(今属珠海市)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早的53名共产党员之一,1922年下半年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委员会代理书记,1924年秋任中共广东区委监察委员,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中央监察委员,1931年8月于上海龙华英勇就义,时年35岁。

  杨匏安早年东渡日本求学时,接触到西方各种流派新学说,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日文译著,思想日趋进步。1916年回国后,他曾在澳门做家庭教师。1918年,杨鲍安到广州担任时敏中学教务主任,兼任《广东中华新报》记者。次年7月至12月,他在《广东中华新报》以“世界学说”为主题,发表了41篇文章,其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此文约七八千字,连载了19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盛赞了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和当代的伟大贡献,对《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在国际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中的经典地位及其指导作用,作了高度评价。

  1921年,杨匏安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1922年下半年,杨匏安担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委员会代理书记,向青年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了许多团员,周文雍就是其中之一。1924年秋,杨匏安任中共广东区委监察委员。1925年省港大罢工爆发,杨匏安任广东政府财政部的代表,他在香港向各工会领袖保证,罢工工人回广州后,由政府安排食宿问题,解除了工人们的顾虑。港英当局惊恐万状,逮捕杨匏安,在罢工工人的坚决斗争下,50天后他获得释放。

  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杨匏安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这是中共历史上第一次选举产生的中央监察委员之一。八七会议后,他去南洋从事秘密工作。1929年回上海从事党刊的出版工作。他编译了20余万字的《西洋史要》,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用唯物史观研究西洋史的著作,到1936年再版了五次,影响很大。1930年,他又翻译了《地租论》等书,对当时各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改革颇有参考作用。

  1931年7月,由于叛徒告密,杨匏安等人被捕。敌人想劝降他,他说:“我从参加革命始,就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死可以,变节是不能的。”蒋介石派人写信和打电话劝降,杨匏安将书信撕碎,将电话筒摔到墙上,坚决地说:“死可以,变节不行。”同年8月,他英勇就义于上海龙华,时年35岁。

  中共党史上,谈起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除了“南陈北李”(陈独秀和李大钊)之说,还有“南杨北李”之说,“李”仍指李大钊,“杨”则指的是杨匏安。

  (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