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所有内容版权归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所有,使用请注明出处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中山红色故事
七七事变后,中山群众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
发布日期:2019-11-04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卢沟桥向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很快蔓延至中山。同年8月9日,日军侵占中山七区荷包岛;10月,日军侵占七区高栏岛。

面对日军的野蛮行径,中山人民奋起反抗。1938年2月6日,六七百名日军在炮舰、飞机的掩护下,分别向中山淇澳岛、唐家、企人石进犯,遭到中山军民的抵抗。中山县长兼第三游击区司令张惠长坐镇唐家指挥作战。下午2时,日军舰艇全部退返伶仃洋面。同日,坚守在洪湾涌口的守军与来犯之敌激战近六小时,将敌打退。

2月16日,日军侵占三灶岛,随即在岛的南部修建飞机场,驻兵最多时达6000余人。飞机场修建完毕时,日军将抓来的3000名民工全部杀害。不甘屈辱的三灶人民勇敢地拿起武器与日军抗争。4月11日,三灶自卫团大队副吴发率34人,分乘扒艇两艘,潜回三灶岛鱼堂定家湾袭击驻盘古庙敌营,毙敌20多人。作为报复,岛上日军在三灶实行焦土政策,短短五天内杀害岛内居民近3000人。

日军的罪恶行径激起了中山民众的无比愤慨,在部队正面抵抗日军侵略的同时,中山县内群众性的救亡运动一浪高于一浪。中山话剧协会、石岐小学教师战时服务团、县立中学中中别动队,各区、乡的抗敌后援会、战时服务队、大刀队、自卫队、救护队等群众组织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城乡。

七七事变第二天,二区中共党员缪雨天、杨子江在永厚、申明亭组织青年学生杨少希、缪菁等组成“七八剧社”,社员走上街头演抗日话剧、歌剧。随后,杨子江、黄石生、缪雨天等以七八剧社为基础,成立二区青年抗日救亡工作队,又派队员到申明亭乡校,发动教师、高年级学生,组织申明亭乡抗日救亡工作团。在石岐,中共中山县委(1937年8月重建)创办机关刊物《别动队》(半月刊),县委书记孙康组织以青年教师为主的中山话剧协社,演出《卢沟桥》《回春之曲》等抗战话剧。在四区,南朗女青年程志坚、方群英发出“宁愿断头颅,不当亡国奴”的呼号,组成“妇女抗日救亡工作团”。崖口乡的中共党员谭桂明等发起组成“崖口乡抗日救亡工作团”,积极宣传抗日,募款支援前方。在八区,邝任生、邝叔明等中共党员组织“民众抗敌御侮后援会”,发动师生开展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军事野营活动,还在小濠涌、南山等组织抗日大刀队。

驻防中山的第四路军独立第九旅官兵在抗日洪流的推动下,在岐关路东西两线、沿海重点地段和石岐城关要隘的各防区附近的高地、土坡上挖了许多堑壕、交通壕、射击掩体,防空体,准备在中山的土地上与日本侵略者决一死战。

不少在广州读书的中山籍大、中学生也纷纷回家乡开展抗日宣传。如在广雅中学、省立第一女子中学等校就读的欧初、周增源、冯彬、余珍等组成战社,利用寒假回石岐、沙溪的时机,演唱救亡歌曲,演抗日话剧,向民众宣传抗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