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所有内容版权归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所有,使用请注明出处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中山红色故事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这批中山人奔赴延安
发布日期:2019-11-08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到延安去!”曾作为一个响彻云天的口号,激励着广大热血青年。

中山距离延安约1600公里,在交通不便的80年前,可谓一路千山万水,危险重重。赴延安的中山青年中,以最直接的方式实现抗日宏志的,无疑是踏上战场、扛枪杀敌的那部分,刘舒、方少穆、何镇浪、谭则敏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1937年9月,东区齐东村青年刘舒与在广雅中学就读的中山青年黄峰等9人共赴陕北“学打游击”。是年冬天,他们抵达延安,“成为第一批到达延安的中山人”。

1938年3月从陕北公学毕业后,作为从600名学员中精心挑选出来的30 名学员之一,刘舒被送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继续深造,编入第三期第三大队(知识青年大队)。同年5月底,“抗大”第三期学员毕业后奔赴山东敌后战场。此后,刘舒历经大大小小的截击、伏击、爆破等战斗,在1939年一次保卫沂蒙山区人民的反扫荡战斗中不幸牺牲。

沙溪濠冲籍青年方少穆则在踏上战场接受战争洗礼后,逐步成长为高级将领。他于1938年夏毅然离开学校奔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一大队学习,并在此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4月下旬,他从“抗大”提前毕业后,被派往四望山参加开辟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在豫鄂边区,方少穆随部队多次与敌顽强作战,其中1940年春、夏,该部两次痛击日军,毙敌8人,生俘19人,缴获枪支20多支。

小榄的何镇浪是另一位北上后即进入“抗大”学习,毕业后又奔赴战场的中山青年。不过他最终抵达的是山西太行山区,而非延安,他进入晋东南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学习,时间是1938年年底。1939年9月,何镇浪毕业后被分配到部队中,曾参加1941年太行山黄烟洞保卫战。抗日战争胜利后,何镇浪继续南征北战,后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参加了金城反击战,1959年入藏平乱。后担任信阳陆军学校政委,离休后在广州定居。

谭则敏,中山三区人,1938年10月后, 在抗日形势的发展与革命思潮影响下,“中山三区青年抗日救国会”部分成员北上,寻找更为广阔的抗日战场,其中有谭则敏、古寿珠、郭旷良、李琼儿等。由于战局变化,他们没能如愿到达延安,起先在陶铸领导下的鄂豫边区抗敌委员会参加战地服务,稍迟一些谭则敏到西安参加了八路军,奔赴抗日战场。解放战争胜利时,他参与了北平、南京、重庆等重要城市的接管工作。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