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所有内容版权归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所有,使用请注明出处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中山红色故事
卫国尧:抗日英雄 密战豪杰
发布日期:2019-11-08

卫国尧(1913—1944),番禺县沥滘乡(今属广州市海珠区)人。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中山抗日游击队负责人,1942年任中山县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1944年4月任广州市区游击队第二支队番禺人民抗日大队大队长,同年7月在与敌战斗中牺牲。

卫国尧早年曾东渡日本留学,期间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从一个纯朴的热血青年转变为具有初步马列主义世界观的人。1937年7月,卫国尧从上海回到广州,应征前往南京(后转移到庐山、武汉)参加战时训练。1938年4月集训结束后,他被分配到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二厅任少校参谋,就在这个时候,他与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取得联系,并于同年5月秘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年底,从衡阳转移到韶关,他与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接上党的关系后,被指定为第五政治大队的中共党团书记。

在八路军办事处和广东党组织的帮助和支持下,卫国尧挑选了六七十名爱国青年到政治大队。这批学生大部分是抗日先锋队队员和共产党员,同时他还从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团员,壮大了革命力量。

1942年5月,中共南番中顺中心县委为进一步加强对中山武装力量的领导,将五桂山的两个主力中队整编,内部宣布成立中山县抗日游击大队。卫国尧任大队长。1942年年底,为粉碎敌、伪、顽的联合攻击,把抗日游击战争引向广州市郊,进而控制广州市区,中心县委决定组织挺进广州工作组。该工作组由卫国尧、卢德耀领导,卫国尧利用人尽皆知的地主少爷、留日学生、国民党少校军官这些公开身份和社会关系进行活动。他在沥滘站稳脚跟后,便在积极分子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在青年中秘密组织“学习会”,在农民中组织“关帝会”“兄弟会”,在店员中成立“同心会”。通过这些外围组织,团结教育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发动群众支援广游二支队,并从中了解敌人的情况。1944年春,广游二支队在中共沥滘乡支部的紧密配合下,根据卫国尧提出的方案,在清明节那天一举把当时在沥滘臭名远扬的“十老虎”中的八只捉拿归案,并缴获一大批武器弹药。

1944年7月,卫国尧被任命为广游二支队新编第二大队的大队长。同月25日,该大队在离市桥二十里的植地庄集结,不料被潜伏在该庄的汉奸发觉。26日凌晨,约500名日军连夜奔袭包围植地庄。广游二支队新编第二大队浴血奋战,击退敌人的多次进攻,打死打伤敌军七十余人。战斗中,身患疟疾、发着高烧的卫国尧在塔沙岗突围时不幸胸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1岁。

1994年,为纪念卫国尧烈士,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其生前战斗过的沥滘小学(初名“民智小学”)设立卫国尧烈士纪念馆,并改校名为卫国尧纪念小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