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所有内容版权归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所有,使用请注明出处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成果展示> 改革开放时期> 《我们身边的变变变》
改革开放头10年,中山市属工业企业走过了怎样的轨迹?
信息来源:改革开放头10年,中山市属工业企业走过了怎样的轨迹? 发布日期:2020-02-20

改革开放仅仅10年,珠江三角洲已是面貌一新,中山、顺德、东莞、南海脱颖而出,被誉为广东“四小虎”,其中,中山力促市属工业企业(1984年以前为县属工业企业,下同)蓬勃发展,走出了特色之路。

10年,是中山市属工业组建集团前夯实基础的重要时期,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1979年—1982年为起步阶段,企业通过在“三来一补”合作中学习和对港澳信息的消化,了解国际市场情况,吸收技术精髓和管理经验,工业结构从支农型向生产轻工产品、消费产品转变;

1983年—1984年为上规模、促发展阶段,一批先行者勇于尝鲜引进先进的设备,让老企业脱胎换骨,闯出了生机勃发之路;

1985年—1988年为全面转型阶段,也是中山市属工业技改、扩规的密集期。大批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和部分乡镇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成套或关键生产设备,爆发式地开发出竞争力强、具有特色的优势产品群,“中山货”锋芒渐露。1988年中山升格为地级市从机制、体制上加快了这一进程。

那么,为什么当年中山的市属国有、集体企业虎虎生威,活力非凡?1992年,中山市委书记谢明仁在接受原新华社社长穆青采访时就回答了这个问题:“铁交椅、大锅饭在这里已基本被打破。为什么能打破?因为中山人普遍认同:只要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人民富裕,有利于市场繁荣,就大胆探索,大胆实践。”

当年中山市属企业得以浩浩荡荡航行市场,既有天时地利作美,更有人和的因素,综合而言,则是“先知先觉”、管理得力、机制催生、国际机遇、扶持到位。

“先知先觉”,指的是中山当年借着毗邻港澳的优势,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更早地获得了大量的国际市场信息和商品信息,在选取企业转型的突破口时更为精准到位。

管理得力,指的是政府部门对工业发展的政策到位。从工交办到经济委员会,再到撤销经委下辖的工业局、二轻局,按行业成立了各行业工业公司,中山市属工业的管理架构依实际情况而科学调整,为新兴支柱行业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机制催生,就是当时中山给予了各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宽松自主的机制环境,全面激活企业开拓求新的动力,责、权、利清晰,企业得以无束缚地大胆前冲。如大力推广质量管理和经济核算,全面落实经济责任制,推行民主选举厂长,为各企业注入了活力。

国际机遇,也刚好在这一时期翩然而至。一批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世界资本选择投资的余地缩小;新技术革命加速了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和转移; 香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加强,但又受到劳力缺乏、工资增高的困扰。正在此时,中央于1979年允许广东的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于是,世界各方的产业转移、资本转移找到了理想的出路。

扶持到位,包括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当时,企业看准了的新项目,基本都能得到市领导和主管部门、金融部门的积极支持。

1988年,中山启动市属工业企业集团的组建。时间如白驹过隙,当年“中山舰队”的启航历程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企业家、职工干部以及管理者们的胆识、眼界、拼劲、团结,正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