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所有内容版权归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所有,使用请注明出处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党史之窗>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史海拾珍
中共中山三九区委的成立及其活动
发布日期:2012-07-06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三区党的活动一度被迫停止。1936年,随着广东党组织的恢复和重建,中山也重建了党组织,并派孙南康到三区开展活动,因地方势力雄厚,孙孤军作战,阻力甚大,革命工作难以开展。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在此形势下,1938年秋,中山县委派谭家发、陈惠芳夫妇(均为共产党员)到三区曹步拱北村逸轩小学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在积极分子中发展李宝珍、李成、廖松根、廖培入党。1939年冬,建立三区第一个农村党小组——中共三区曹步小组,李宝珍()任党小组长(1940年脱党)

19392月,县委又派黄国伟等到古镇开展活动,发展苏松柏入党,次年,发展邓沾培、苏兆光、廖祥入党。

19393月,广东抗日青年先锋队中山县第二工作队到小榄、古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队长郑革之(郑兴)、副队长梁荫源,带领抗先队员雷秀琼、梁侃玉(化名陈芳)、黄国伟、郑雪琼、杨顺坤、郑国荣等10多人到小榄和曹步、古镇、海洲,驻在大榄接龙社泽可萧家祠和古镇邓氏祠堂、社学,开展战时救护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9月,由张成美(张诚、张盛)发展了小榄镇教师梁麟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镇内早期的共产党员。梁麟生入党后,以美术工作者身份,在镇内学校及国民党中山三区党部开展秘密工作。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亲美派集团,表现出很大的妥协倒退倾向。19391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虽然仍提“坚持抗日”,但同时制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同年11月的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进一步确定“军事限共为主,政治限共为辅”。这是国民党顽固派在全国掀起抗战以来的第一次防共高潮。由国民党顽固派挑起的反共逆流,很快波及中山,使中山一度出现的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大好形势遭到严重破坏。

19399月开始,中山县委指示在群众组织中的党员要领导群众,分散活动,因地制宜,用各种形式组织团结群众,积聚力量,准备开展武装斗争。10月,中山县抗先工作队根据中央关于“到农村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指示,到古镇、海洲、曹步等地活动。1940年,在古镇入党的苏松柏发展邓沾培、苏兆光、廖祥等入党之后,又发展了苏金荣、苏标、苏细毛(行晖)、邓纪华、苏能根等入党。黄国伟在高沙,叶炎一家人积极支持黄的工作。县抗先工作队在高沙开展工作时,住在麦娴仙(叶炎的母亲)家,叶家成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堡垒户。

19391940年初,分布在三区各地的秘密党员已有20余人,力量逐渐壮大。

19401月至2月间,国民党中山驻军第四战区第一游击区第一纵队司令兼中山县长吴飞部署查封了县区抗先队部,各区的抗先分队部亦相继被查封,宣布停止抗先的一切活动。中共方面,1940年初,中区特委书记罗范群安排已暴露的五区区委书记张成美转移到古镇育榕里的榕泰小学当教师作掩护,着手党建工作。张到三区后,联系上因被国民党下令停止抗先活动而来不及转移滞留在当地的部分中共党员,接收了当地的中共组织,又发展了部分新党员。

19402月,在古镇成立中共中山三区工作委员会(简称“区工委”),张成美任书记,谭家发任组织委员。同年4月,在古镇祥干洲苏松柏的茅寮里,成立中山三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古镇支部。邓沾培任支部书记,苏松柏任组织委员,廖祥任宣传委员。党支部成立后,抗先队曾两次派郑刚拔到海洲,以海洲小学为据点,组织和发动进步教师、学生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

在海洲、古镇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时,秘密传阅郭沫若从日本回国抗日时所作的《湘泪》等抗日诗歌诗词。

在进步青年中,秘密传唱着“游击队之歌”等抗战歌曲。

19406月,中共广东省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在珠江三角洲敌后建立中共南()()()()中心县委(简称“中心县委”),统一领导南番中顺地区党的组织和抗日武装。中心县委成立后,根据抗日武装斗争形势的需要,对各县党的组织作了调整。中山三区和顺德江尾、新会荷塘的党组织合并,谭家发离开三区,由方群英参加工委,接替谭的工作。7月,中共珠江地工委成立中共三九区区委(相当县委级组织),隶属南番中顺中心县委领导。区委书记黄君若(19407月至1941年春)、张成美(1941年春至1943年春),副书记吴奀和(19407月至1941年春),组织委员张成美、宣传委员陈特、罗光连()9月,中共珠江中心县委领导的地区与中()、顺()、新()地区连接,把中山县划分为三个部分(中山本部、三九区、八区),属珠江三角洲中心县委直接领导。中共中山县委派女共产党员黄佩兰(石岐长洲人,对外称黄女)来协助张成美(化名郑佳),公开身份以“夫妻”名义在小榄凤山下一户农民家里,建立中共三九区区委机关,秘密从事三九区领导工作。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三九区人民斗争环境十分艰苦,物质生活条件很差,领导机关以黄佩兰做散工为掩护开展工作。1942年夏,黄佩兰因患霍乱病故。张成美不在领导机关,群众为她料理后事,埋葬建墓(后群众得知黄是共产党员时,每年清明为她上坟扫墓)。黄佩兰逝世后,由郑雪琼接替黄的工作,时区委机关撤至沙口对面“九十丈”(地名,即东凤墟),郑雪琼以耕田种桑作掩护,继续从事三九区党的秘密工作。

1941年秋,袁世根在海洲以举办青年补习社形式宣传抗战,后输送青年学生欧伯祥、吕胜、张德浩、袁永等到五桂山游击区。

1942年,党组织将三区高沙麦娴仙堡垒户发展为党的地下交通站,发展叶彩英(麦娴仙女儿)加入中国共产党,交通站由郑岩基负责(郑是五区平岚乡人),成员有梁二女(牛角人)。在漫长的岁月里,麦娴仙不遗余力,不嫌麻烦,不怕受牵连,冒着生命危险来掩护抗日战士和护理伤病员,被游击战士称为“契妈”。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她先后把两个女儿(叶雪英、叶彩英)和一个儿子(叶洪标)送到抗战部队,还动员了亲弟弟麦旺桂和亲侄儿麦铨堂参加抗日队伍,又动员了本村的冯丽婵、何联、麦玉、麦顺等一批青年男女参军,被誉为“抗日母亲”。随后又将原来设在江尾的一个交通站转移来小榄镇萧琼芝家(拱桥头北大榄鲁班师傅庙附近),该站负责联系中山本部、八区、粤中区和中心县委(南、番、顺)

19431月,中共三九区区委撤销,改为特派员制,罗光连任特派员(罗曾在小榄镇三立小学任教以掩护党的活动)。秋,郑翼之、容文际、林汉平、黄国伟、郑刚拔(后叛变)、张成美等一批中共党员先后以县抗先工作队员身份到三区开展工作。

1943年秋,萧琼芝家迁到小榄主帅庙附近。其时,中山抗日游击大队九区大队政委蔡雄(蔡毅希),副政委郑文到小榄在萧琼芝家继续开展党的秘密交通站工作。原中共三九区区委委员方群英、罗明林(罗光连)以及交通员苏英、叶英、郭珍好、梁琼欢、李桂彩、梁桂好(郭、梁、李、梁四人均是九区方面的交通员)等在萧家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