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所有内容版权归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所有,使用请注明出处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党史之窗>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史海拾珍
中山抗战史•中山沦陷时民不聊生的惨况
发布日期:2015-05-16


遭受日军侵略者的蹂躏,素称“鱼米之乡”的中山却米贵论两买卖。194267月间,万顷沙大雨成灾,禾熟不收,温谷出芽,米价昨日四两余,今日则三两。1943年,为大旱之年,天灾人祸,中山饿毙之民尤多,石岐、小榄米铺的粮米经常被抢购一空,粮价最高时为一元法币(即大洋券)仅买得司码秤(四钱重米耳)。当时就有“千记万记,紧记民国32年,一元买米三钱二”的谣谚。小榄曾见由于米珠薪桂,饥荒四起,小榄饿民不少。当时榄乡中有少少较丰裕之善长仁翁,及当日有名的崇德善院,与救济贫苦的义仓当事者,见到群众饥饿关头,纷纷发起施粥赈济,以救燃眉之急。当日在小榄施粥之点,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区域,施赈之户,各负一区,每天中午开始。煮粥工作,由酿酒商户义务负责,每一酿酒户负责二大锅,全榄乡中约有酿酒户近20户,每大锅规定下米粮、姜、乌豆、生油各若干,按时挑送到指定地点,不分男女老少,持碗瓯盂钵,可得稠粥一杓,约重二斤,传闻远近,得知榄乡有大量施赈,顺新等地缺食者纷至,时间晚久,施济者渐有接应不继之势,多赖港澳同胞大力解囊,继续维持。

不料香港被日寇入侵,由暹缅等地准备运入之救济粮米,被日寇封锁,转运日本。同时数十万港地群众,被日寇驱逐离境,使内地难民突增。且侨汇断绝,侨眷有断炊者,欲想继续施赈多感自身难保。因而远地来榄乡求食待赈者多因饥病相缠,乃陆续倒毙路旁,饿殍载途。此时,生活所逼而弃于路傍之婴孩不少,当日榄乡镇中心,有一社坛叫“白须土地”社坛,弃婴多放于此。日有多起,活者送入孤儿院,死者与路殍一起检拾至大榄山岗。是时适有两个大水凼,所检路尸,均弃置于此。孤儿院里缺医少药,每日死者亦不少,均用竹箩装载,每箩两三具。据老者忆述最多一天检尸达167具。在县城石岐的的煤油贵至每元四钱,还不容易买到。人家入夜大多只点木油灯,甚至夜不照明。火柴稀缺,每支价值到一仙发,弄到家家取不到火,间有恢复用回纸煤格的,食盐是“走翠微”来的上货,则卖到每斤五元。

打印 关闭